降低排放的关键:动力总成匹配
倪教授指出,欧洲从2000年起就开始实施欧III标准,就技术而言,我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欧III标准没有太大的难度。其关键问题在于发动机排放性能的提高以及发动机与整车的匹配。要改善机动车的排放性能,首先是要减少发动机在整个运行范围内的排放量,这也就是从根源上治理。
这就要求在开发新产品时,要求发动机内部各系统设计具备合理性和 协调性。点火提前角、气门叠开角是否合理、可燃混合气的浓度、燃油是否充分燃烧、各种损耗是否最小、是否采用了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和废气后处理技术等等,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发动机的排放指标。其次是发动机与整车的优化匹配。因为发动机不可能在整个运行范围内都能达到较好的排放水平,这就要求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在满足动力性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发动机排放性能良好的工况。因此发动机和整车就要做到同步开发。从目前国内的开发现状来看,远没有实现整车动力总成的优化匹配。往往是整车设计和发动机开发“各管各的”。这里除了技术外,还有开发的技术路线问题。
-油品是降低排放的基础
一谈到降低汽车废气排放,很多人会把国内的油品问题一并提出。的确,要实现更严格的排放标准,汽车技术是一方面,质量良好的燃油也是至关重要的。但专家指出,对汽车工业来说,并无必要过度关心油品问题。国家在颁布实施欧III标准时,必定会考虑油品问题,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石油工业也不会滞后,近几年,中石化和中石油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以提高油的品质。中石油已率先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区推出了高标号清洁汽油和98号汽油,柴油品质也会逐步改进。
-SUV、皮卡面临挑战
目前,诸如南北大众、上海通用、广本、长安福特等大型合资汽车生产企业,每年都会引进国外的优秀车型,也会做一些匹配和排放方面的改进。因此对它们来讲,生产出符合欧III排放标准的车并不是问题,甚至某些车型早已达到欧III以上的排放标准。
相对而言,那些低端SUV和3.5吨以下柴油车在排放上就相对薄弱。因为生产这些车的厂家大多是从生产皮卡或小型卡车转产而来,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缺乏成熟的开发思路和方法。同时在试验条件方面,资金、设备及经验匮乏。因此想要在短时间内达到技术含量较高的欧III排放标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欧II、欧III排故标准比较
由于欧II和欧III的试验程序不同,并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欧III标准比欧II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不仅于此,欧III标准还增加了低温HC/CO排放检测、车载诊断系统(OBD)检测和在用车排放检测。此外,在排放控制技术方面,欧II标准只要求三元催化器及发动机改进措施两项,而欧III标准则还要求改进催化转化器涂层、催化剂加热及二次空气喷射。因此,单纯对欧II车进行改装以升级到欧III车也是不可能的,需要对发动机和整车做大量的技术研发工作。
从国家环保总局获悉,2004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等同于欧II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而北京将在2005年1月1日起实施等效于欧III的机动车排放标准。其实早在2003年的1月和3月,北京和上海就已经先后实行了欧II排放标准,旨在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保护环境,为几年后的奥运会和世博会做准备。根据先前的经验,上海也将在北京之后,推出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新标准。
那我们的汽车生产企业和石油企业是否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呢?消费者面对将来能满足欧II或欧III排放的机动车,又将作如何选择呢?笔者采访了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发动机节能与排放控制研究所所长倪计民教授,请他就就这些问题作一个深入浅出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