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它最终在1959年在建国十周年大庆的庆典当天精彩呈现,两辆红旗车参加了检阅,6辆红旗参加了群众大游行,引起全国人的轰动。
奔波,为二汽选址建厂
从来,起步都是艰难的,在跨足第一步之后,再往下迈都只是惯性而已。
于是,在一汽建成以后,马上又开始了二汽的建设,1964年左右,中央就决定建二汽。但在建二汽的时候,历史背景已经变了、世界格局已经变了,于是,产业的规划,也就变了。
那个时候,中国奉行着"反帝反修"的外交路线,无论是对苏联还是对美国,都是我们的敌人,严重地孤立于世界之外。出于战争的考虑,中国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和牺牲,提出建设"三线"的战略工业基地。而二汽,则被正式列入国家发展第三个五年计划,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
经济和政治是无法分割的,但也有矛盾冲突的地方。当领导人为了政治目的比比划划指点江山时,为了经济建设而疲劳奔命的人,则需要花费更多心力,去解决这些复杂的命题。
为二汽选址,就是摆在陈祖涛面前最难的一个命题。
二汽选厂(左一为陈祖涛、中间为饶斌)
当国务院决定兴建第二汽车厂时,饶斌点将陈祖涛负责全面的技术工作。当时在法国购车的陈祖涛接令回国,同饶斌等聚集湖北,开始又一次全新的创业。
为了遵守中央的命令,他们就尽量的往山里走,所谓"山里"就是四川,桂林、贵州,这些大三线。陈祖涛对汽车熟,他考虑如果将二汽建在大山里,沙子、煤炭、水泥、钢材等等物资都要专门运输进去,当然,在生产成整车之后,还要运输出来,这么大的一个运输量,除非山区要有铁路,要有公路,否则的话,汽车进得去,却出不来了。
所以在选厂址的时候,即便多吃苦、即便多走路,陈祖涛翻山越岭也想找到两全的办法,但是此时已是"文化大革命"前夕,"左"的思潮已有不小的市场和气候,两全,俨然变成了两难。
那时的陈祖涛年富力强,他跑遍了鄂北大大小小的山梁沟壑,就是为了找寻最满意的答案。"之前,我们把厂址选在武汉青山,后来国家要把武钢放在那里,要我们让路。当时计委主任是李富春,他建议到湖南去选,从韶山,到湘潭,再到常德、芷江,几个地方都考虑过,但都不太满意。"
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却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他们翻过秦岭,进入四川,再从成都出发,考察重庆,巡视贵阳,尽在大山深处里转圈,在翻山越岭中选择。
不过,他们既然选择了孤独的上路,就是已经打算把一切困难险阻抛在脑后,在逆境中找寻希望,在阻挠中保持倔强,在难过中依旧脚步铿锵。
"通过考察,我们在鄂西北和陕西南两地踏勘了20多个县,访问了80多个部门和单位,搜集了铁路、公路、航运、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灾异、水电、工农业等多方面的大量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将厂址初步定在郧阳地区一个有近百户居民叫十堰的小镇。"
十堰当时几十条山沟,但是这里还可以建厂,因为几十公里外是襄樊大平原,将二汽的厂址定在了十堰。结果我们的十堰方案以压倒性优势获得通过,建厂地址定在十堰东西长20多公里,南北宽10多公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