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汽车网首页 - 新闻 - 购车 - 车游中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购车心得 > 正文
贵AU3228--百万公里英雄车
2010-03-04 16:41:59 来源:<a href='http://www.sxac.com/ShowCopyFrom.asp?ChannelID=9&SourceName=洪治平①汤永明②'>洪 字号:||

  长春购车开回贵阳  经过三年多缜密的前期准备,一汽-大众于2002年推出了中国第一辆柴油轿车--捷达SDI。由此,一汽-大众开创了中国国产轿车的新动力时代  2002年9月18日,柴油捷达在广东顺德上市。当年...

 

  "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这位贵阳市的个体出租司机汤永明,以及那辆为他带来生意,也带来荣誉的捷达1.9SDI柴油轿车。"

  "由于是开出租跑营运,汤师傅对于成本的控制意识非常强,使用、维修、保养的费用都是脱口而出,每天装在脑子里的。从2002年购买这辆车到现在,总共已行驶了27万余公里,这里总会有很多值得同行借鉴的经验,自然对于私车主也会有很好的帮助。我们来听听他的理论。"

  记:你有没有算过每月的支出究竟能省多少钱?

  我:当然算过。每天我平均跑400公里,约70元油费,一个月大约2000元。如果是汽油,每天就要140元,一个月下来约4000元,油钱上就比柴油车多一倍。保养按每月1万公里来算,平均到每月是300元;汽油机常用件多,高压线、火花塞都要换,平均每月是350~400元。总共算下来,我这辆开了27万公里的车,比汽油车至少省了5万元的油费和保养费,这还不算大修费用。和我一起跑的汽油车不少都大修过,我这辆车发动机还从来没动过,可靠性很高。

  新的创意:挑战2008公里

  2006年7月14日,我给远在数千里外的汤永明打电话,告诉他第一百万辆捷达诞生的消息。就在通话的顷刻间,一个新的创意萌生在我的脑海中:向CCTV-3的"想挑战吗"栏目报名:汤永明驾驶他那辆当时已经行驶了53万公里的车号为"贵AU3228"的柴油捷达出租车,用1箱柴油,挑战2008公里,挑战2年前创下的一箱油行驶1952公里的记录,并以2008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数字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07年5月我向一汽-大众公司安铁成总经理递交了建议:"举办'柴油捷达,冲击2008'活动。--北京2008奥运会前夕,适逢柴油捷达投放市场5周年。可邀请2004年"千里沙漠挑战赛"的冠军获得者汤永明开着他那辆"贵AU3228"柴油捷达出租车,打破他保持的一箱55升柴油行驶1952公里的记录,冲击2008公里,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捷达柴油轿车"绿色奥运挑战2008"活动。

  
  右起:汤永明、王泽义、董志谦

  2007年9月10日,我荣幸地以"一箱油穿越千里无人区"挑战活动冠军的身份应邀到长春参加了以"一箱油挑战2008公里"为目标的"绿色奥运挑战2008--一汽-大众捷达柴油车千里草原穿越挑战赛"的启动仪式。

  一汽-大众选择在北京奥运会到来之际举办一箱油挑战2008公里的比赛,旨在通过赛事宣传柴油轿车在节能、环保领域的优势,促进我国柴油轿车的发展,积极推广绿色奥运理念,响应我国政府关于共建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号召。为此,一汽-大众还发起了旨在推进我国柴油轿车发展、普及节能环保理念的绿色倡议。


  汤永明在发车仪式上讲话

  作为奥运会合作伙伴之一,一汽-大众启动以"绿色奥运挑战2008"为主题的捷达柴油车节油挑战赛,除了让更多的人深刻感知柴油车在节油、环保领域的突出优势,推动我国柴油轿车的迅速发展,也为参赛选手提供了一个亲身参与传递奥运精神、宣传环保理念的机会,表现出一个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场为2008年奥运会、更是为整个社会节约能源而努力的赛事。

  一箱油跑了1990公里

  2007年9月18日恰逢捷达柴油轿车首次投放5周年,为期3天的"绿色奥运挑战2008--一汽-大众捷达柴油车千里草原④穿越挑战赛"拉开了帷幕。来自黑、吉、辽、蒙、冀等北方地区的15辆出租车和4辆私家车,以及应邀由贵阳赶来参赛的的哥汤永明驾驶的"贵AU3228",共计20辆柴油捷达车参加了这次意义非凡的活动。

  9月10日参加完启动仪式后我回到了贵阳。又应邀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地开着我的贵AU3228柴油捷达赶往四千多公里外的内蒙古乌兰浩特参赛。9月16日晚上路过长春时顺路到长春龙嘉机场接上了洪工。我们轮流开车于17日凌晨4点赶到了乌兰浩特。

  9月20日17:30时许,我的贵AU3228以一箱油行驶了1990公里的成绩结束了比赛。在20辆参赛车中名列第十。后来检查是因日夜兼程由贵阳赶赴乌兰浩特参赛,准备不够充分,以至于空气温度传感器插头电线断裂、左前刹车片回位不良却不知晓,影响了比赛成绩,十分地遗憾!也懊恼不已。

相关阅读:
看完新闻后,你的评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