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东北非局势动荡影响下,国际油价暴涨,已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如果油价持续保持高位,按照目前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未来,国内成品油价格将可能持续上涨。油价飙升是否会引发中国新一轮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又该如何化解这一困境?
输入型通胀加剧中国经济尴尬
中国作为全球主要能源消费国,原油50%以上靠进口。海关统计显示,今年1月,中国原油进口量为2180万吨,金额为141.8亿美元。据此测算,此轮油价上涨无疑会提高中国能源成本,中国进口原油每天要多花约5000万美元。
有关人士表示,石油价格过快上涨,确实会导致国内产生输入型通胀压力。而成本推动型的通胀是最难控制也是最难对付的。由于能源消费在CPI中所占的权重较小,能源消费上涨对通货膨胀的直接影响比较小,但间接影响是比较严重的,能源价格上涨会带动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更有网友给出简单的"从油价看中国经济通胀"的逻辑链:汽油、柴油涨价-运输成本上涨-超市商品涨价-电、水、煤跟涨-生产成本上涨-中石油、中石化利润下跌-汽油、柴油又涨价……
数据显示,石油输出国组织目前的日剩余产能为500万桶,与2008年国际油价上轮飙升时相比已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全球能源库存量达到16万亿桶,足够各经济体在无原油供给的极端状况下使用两年。国际油价这一轮的上涨,国际资本过分炒作油价也是原因之一。利比亚的原油绝大多数输往欧洲,整体市场应该不会缺油。不过,北非局势不稳成为资本炒作的好'故事'。
升值对冲不可取防范借机炒作
值得一提的是,输入型通胀已通过现行指标、反映到了国内。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显示,2月的购进价格指数达到70.1%,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反弹。其中,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和生产用制成品购进价格指数较高,均达到70%以上。
对于业内热议的通过人民币升值的方式来缓解通胀压力,多数专家表示不可取。有分析人士指出,人民币升值并不是降低通货膨胀的有效方法。因为中国目前的出口对汇率变化缺乏弹性。另一方面,虽然人民币升值可以导致一般贸易进口增速加快,但加工贸易进口增速将下降,两者相抵后,总进口没有明显变化。对此,孙立坚认为,以人民币升值对冲通胀有风险,不能轻易使用。以越南盾为例,越南此前欲以货币升值缓解通胀压力,然而,"结果是油价升得比货币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