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汽车网首页 - 新闻 - 购车 - 车游中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其他 > 车媒观点 > 正文
汽车维权之10大消费陷阱 买车需谨慎
2011-03-03 11:38:38 来源: 字号:||

消费陷阱在任何市场、任何地区、任何时间都不可避免地客观存在,汽车消费陷阱自然也不例外。

消费陷阱在任何市场、任何地区、任何时间都不可避免地客观存在,汽车消费陷阱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对于刚刚起步的国内汽车市场来说,很多方面都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特别是消费市场,大多数国人还是第一次买车,而且对于汽车又了解甚少,汽车经销商就会乘机钻空谋取利益。因此,消费者落入经销商陷阱的事时有发生。

陷阱1:以次充好

虽然汽车消费已经渐入主流,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消费者缺乏基本的汽车知识,甚至对所选购车型缺乏必要的了解,这一弱点经常被不法经销商所利用,从中牟利。例如把一辆基本型轿车稍做改造当做豪华车型卖给消费者。个别车商还擅自对汽车在外观、内饰那些显眼的地方上采用豪华配置,从而转移消费者关注点,而对发动机、安全配置等关键部分有意淡化或回避,欺瞒消费者。个别不良车商甚至将汽车内部配置价格较高的配件偷换为价格便宜的。针对这种情况,消费者可以选择选择规模较大的品牌4S店或大型汽车交易市场,它们都较为专业,可而且信度比较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陷阱2:低价为幌

在消费者和市场的多重挤压下,越来越“精明”的经销商用低价车做幌子,尽可能地扩大车价范围,重点卖高价位车,以此坑骗消费者。例如厂家在宣传某款车时以最低售价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而当消费者象中这款车型时,却发现最低售价的车型很多配置都不存在,而且配置又低。于是引导消费者花更高的价格去买配置较为齐全的该车型。如此一来,厂家既作了低价的姿态,又获得了高利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消费者事前应该想好自己要花多少钱买车再去车市。否则,极易中了厂家的销售花招而一次一次地提高买车标准。

陷阱3:赠品水分

买车时赠送车内装饰是现在很多经销商惯用的促销手法,特别是如今车市降价声响成一片,大部分经销商都通过赠送赠品来实现暗降。然而部分不良经销商赠送的装饰大多包含了水分,其实际价值往往会在经销商宣传的标准上大打折扣,而以次充好的现象也极为普遍,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很容易埋下安全隐患。因而消费者在选购这些有“大礼包”赠送的车型时,务必小心谨慎,应该首先上网查询一下,或者亲自去汽车装饰市场看看这些“礼单”上的东西到底值多少钱,之后再做选择。

陷阱4:概念炒作

汽车经销商经常会给新车找卖点,这是针对某些新车的特性而出的营销策略,但是有些厂商却为制造卖点而蓄意炒作,大打新概念的牌子,动不动就标榜什么“技术创新”、“与世界同步”等等幌子。目前,汽车电子装备的名词可谓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什么 ABS+EBD、ASR、ESP等等,再加上厂商的大肆宣传甚至夸大其性能,令消费者目不暇接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消费者往往就为这些“看不懂的高科技装备”买了高价单,殊不知,有很多装备在国外是标配的。消费者要是面对这种情况,应多请教专业人士,多去车市看看,对汽车市场和汽车配置做到心里有数。对汽车销售人员讲的不可不信,但也不能全信。

陷阱5:降价补偿

如今各个品牌的车价跳水情况虽然已经没有几年前那么严重了,但是降价依然是国内车市的主旋律,因而不少消费者买车时始终举棋不定,怕自己刚买车价就跌了。为此不少经销商就打出了“降价补偿”的大旗,让消费者放下心去买,而且并约定如果多少时间内该车降价了经销商就将差价如数奉还。然而,消费者要知道经销尚所说的是如果厂商方面宣布降价,才可以得到差价补偿,而经销商自身的让利促销,不算作降价范围,当然也就得不到差价补偿。经销商不是傻子,他们知道厂商降价的机会不大,而实际的车价却是自己说了算,因而浮动的幅度很大。

陷阱6:加价销售

随着汽车消费的升温,一些别有用心的经销商会设置加价的“陷阱”,形成一种车源罕有的假象,吸引消费者上当。紧俏车型加价卖,一直是车市公开的秘密。还有一种是打新车上市和批量供应的时间差,吸引消费者排队预订,进而加价卖车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因而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制定消费计划,不要去追捧新车畅销车和盲目地跟风主动加价,不管厂家怎样调整产量计划和价格政策,都是由消费者决定的,要掌握一套科学的考量方法。例如可以搜索加价新车厂家的产量计划,你就会看到,它庞大的需求后面必然有足够的供应力度,供应不足是完全不可能的,个别加价完全是经销商的炒作从而谋取暴利,自己的血汗钱完全没必要白白送给别人。

陷阱7:进口水货

水货这词不仅适用在电子消费品上,如今一些汽车经销商将国外的“水货车”翻新,然后按照新车的价格销售的情况也不少见。然而这些“水货”进口车大部分都是“问题车”,消费者使用的过程中经常会碰见许多问题,然而这种车一般都会比正常渠道的进口车便宜,因而消费者就会为此挺而走险。“水货车”一般在中国既没有配件、经销商也不愿意承担保修,甚至不开发票。这使得消费者在日后的使用中如果遇到问题,那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其实消费者除了要杜绝贪小便宜而购买“水货车”的情况外,在购买进口车的时候也要注意,特别是那些没有正式进入国内的车型。

陷阱8:试驾车

一些新车在被试乘试驾时,经销商都会把里程表、传感器拔掉,使得里程表停止转动来确保零公里,其实这类车可能已经行驶了较远的路程。一般来说这种车都是要折价出售的,也难免部分经销商会投机取巧。 消费者在看新车的时候就要注意,首先看轮胎,既然是零公里新车的轮胎,是基本没有磨损的,包括轮胎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细小痕迹以及刺状的凸起。其次打开引擎盖看看,观察发动机汽缸体和汽缸盖、油底壳之间有无机油渗漏;水箱周围有无水渍;电瓶装头附近有无污染和锈蚀;空调管路的接口处有无尘土沾上,一般来说零公里新车的话都不会出现以上问题。

陷阱9:贷款买车

如今贷款买车是经销商营销的一个策略,也是消费者买车的一种方式,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汽车梦。有部分经销商会利用贷款手续和计算方式的复杂性以及消费者对车贷知识缺乏必要了解,赚取不义之财。例如消费者在办理贷款购车手续时,经销商故意多收取款项,且不向消费者提供银行的借贷合同,又如贷款买车时,经营者强制消费者到指定银行贷款或到指定保险公司办理保险,并收取高额手续费。想要通过贷款买车这种方式的消费者,首先要清楚哪些方面会让经销商有机可乘,应在贷款购车时仔细查看汽车买卖合同的相关条款,然后每一环节都追问到底,在双方对合同条款无争议的情况下再签字盖章。

陷阱10:“拖保”骗术

保修是厂商和经销商对于其产品的承诺和责任,但是部分厂商或经销商在遇到保修期内的维修要求时,以各种借口拖延过保修期,或者以消费者在保修期内拖延保养为由,在保修期内拒绝免费换件。这都违反了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旦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保留在保修期内坏的和在保修期内要求维修的证据,在诉讼时效内起诉,可以要求保修待遇。对于第二种情况,也要注意取证,即找准车辆损坏的原因,并保留证据。厂家如果以在保修期内拖延保养为由,拒绝为消费者免费更换,这时就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相关阅读:
看完新闻后,你的评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