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已经进入到分界线了,所以今天的主题很重要,首先要从意识到去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如果还是追求两千万、三千万的产销量,那是绝对不行的。现在是关注汽车产业质量和产量分界线的时候,我们这些老人希望看到的是中国汽车长久不衰,从大到强。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一点,汽车是全球一致性最高的一个产品。这就要谈到丰田汽车,他的质量现在就是不行了。
其次就是实际操作了,汽车要规模化、要有创新,因为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同时,还要有融合,我主张信息功能工业化要结合在一起,而现在的问题就是没有结合,各干各的。另外,现在产业相互联系越来越广了,不是我们四十年前搞汽车的年代,我们一定要走出去。不要自己再说汽车是搞示范性,有一万多辆的示范才能减多少油?千分之一还不到。所以说,不能再这么干了,一定要走产业化、商业化。
全行业都行动起来 开创新型汽车商业模式
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首先要思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汽车商业模型。否则,我们的汽车就只有科技部他们在做,而不能结合市场。
为什么要建立新型商业模型?现在车太多了,每个品种每年有一百多款,二三级市场有什么?我最近到宁夏去,了解到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到底怎么搞大家都不清楚。也就是说整个汽车工业的服务形态、商业模型没有建立起来。
第二个问题,农民也要买车了,去年表现不错,有一百多万辆,主要是轻卡和微车。但实际上这些车没有到农民的手里。现在全国有1.9亿辆机动车,而城里约有七千万辆,真正农村的8亿人口只有三百万辆汽车。8亿人口,就这么几百万辆汽车算什么下乡?而且我们到云南去看了,农民用的什么车?完全是两回事,农民大部分没有车,都开拖拉机。这也是一个好事,说明我们市场的潜力大。
第三个是新能源,新能源商业模型从70年代末开始一直到现在,去年全国大概只有六七十万辆,最好的时候八九十万辆。到现在,新能源采用什么模型?谁敢用?不进入老百姓家庭,我们搞新能源车能解决多少能源问题?搞新能源是为了节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说2015年最多到50万辆,还个数字太少了,应该真正地全面铺开。
我前几天在人民网谈了一下,应该建立起这个系统,要产业化,最终汽车一定要商业化,没有商业化怎么能够形成市场呢?这样汽车产业有了新的产业模型,才能够走向全球,才能够“公平公正平等”。并不是说中国威胁、替代其它国家了,全世界汽车都是我们来造,这是不可能的。要能达到平起平坐,就说明是汽车强国了。
说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就要想到产业有没有过剩?拿过剩来说吧,我们核心技术全都没有,这是过剩了吗?几十种的核心技术并是那么不简单的,现在就是一个滤清器,全国两千多家厂全是进口的。有的地方投了几千万建成滤清器城,结果但是还是要进口,太浪费了。国家投资四万亿,汽车行业能有多少钱?今年还要再投一万亿,所以一定要把钱用在刀刃上。
最后还要有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服务产业,这样的模型才是一个商业。不管谷歌怎么样,与谷歌、麦当劳、IBM一样,不断发展壮大,能赚到几十亿才能真正形成态势。我们的需求量大,因为我们核心技术掌握不了,按照这种情况,创新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也就是说,我今天讲的这些意识问题大家都要心里有数,全行业都动起来,开创新型商业模式。